中国日报专题报道安徽农垦皖津项目
发布日期:2014-04-17 浏览次数:5523
扎根沃土 成就梦想
中国企业在津巴布韦播撒农业合作的种子
4年前,何宏顺从安徽农垦来到津巴布韦。那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投身的事业将对重振津国农业经济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何宏顺现在担任皖津农业合资项目皖津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在津巴布韦的奇诺伊市从事多种农作物种植,目前已开发7个农场,土地面积近10000公顷。
皖津农业合资项目是由安徽省农垦集团和津巴布韦国防部双方合资经营的,根据项目计划,到2015年,皖津公司在津开发的农场总面积将达到50000公顷。
曾被誉为“非洲粮仓”的津巴布韦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粮食产量急剧下滑,由此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也困扰了这个国家十多年。对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津巴布韦,这样的局面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津巴布韦政府之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疲软的农业经济,但真正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还是与安徽农垦的合作。通过合资公司的全方位努力,大量闲置、半闲置的农场得以重焕生机。
何宏顺描述道:“现在津巴布韦一些地方的农作物种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部分的农场都充满了生机,而闲置或半闲置的农场正在逐渐减少”。
与现在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年前,津巴布韦的农民真可谓朝不保夕,甚至一度考虑过放弃耕作,于是大片良田变成了荒地。
然而,安徽农垦也意识到,要改变这种局面也绝非易事。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大量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机方面的投资,还需要获得当地农户的支持,要知道,这些农户可以说从未接触过现代农业技术。
何宏顺介绍说:“根据我们的估计,项目所需的投资可能要达到2.4亿美元,包括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他没有透露详细的投资额和营业收入,但告诉了记者,公司去年已经开始实现盈利。
他指着身后大片的大豆、小麦和玉米地说道:“我们收获的粮食将全部在当地市场销售,以满足当地的需求。”
“我们想通过这个项目来帮助津巴布韦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何总是安徽人,今年46岁,在来津巴布韦之前,他是安徽农垦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和那些先到津巴布韦的人一样,在刚被派往这个国家的时候,何宏顺的心中也是不无担忧的。“来到新的地方,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还有那些陌生的习俗等,总会有些担心,但后来我惊喜地发现津巴布韦人的天性是那么热情好客。”
据安徽农垦集团副总经理、皖津公司董事长程军介绍,50多年来积累的经营经验使得农垦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农垦目前在安徽省内拥有67000公顷土地,15个农业科研机构,27100名职工,其中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就有2300多人。
2011年,时任津巴布韦前国防部长的Emmerson Mnangagwa 曾给出这样的高度评价:“安徽农垦集团是一个实力雄厚而又非常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程军说:“农业的发展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的生产实践,我们也不要求在津巴布韦的投资立马就能带来收益。我们更关注的是技术的转移和技能的提升,这些是能够使津巴布韦农业获得长远进步的关键因素。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当地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的应用对产能的提高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四年中,农垦曾派遣4批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赴津,培训津国当地人员达1000人次。”
合资公司现有16名中国员工和800名当地雇员,根据公司负责人的介绍,他们未来还会为当地提供更多的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皖津公司奇诺伊项目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他们能够与周边农场主分享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实践经验。程军告诉记者,借助科技来提高当地的粮食总产量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项目下属的温亚尼农场现在已经成为津巴布韦奇诺依大学的主要教学和实习基地,使得这所大学在农业研究方面获得了诸多进展。
皖津公司副总经理Freedom Tsodzai最近在接受该国《先驱报》的采访时说,“适合当地的农业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应用,这就直接推动了温亚尼农场粮食产量的提高”。
奇诺伊大学副校长David Jambgwa Simbi说:“皖津项目在津巴布韦农业领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温亚尼农场场长董如平看来,“如何在旱季做好电力供应和灌溉的工作至关重要。”
2012年来到津巴布韦之前,董如平是安徽农垦下属的一家农场经理。对他来说,适时的灌溉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非常重要。他还不无幽默地告诉记者,他甚至还得当心鸟雀、狒狒、猴子和蚂蚁,免得成熟了的粮食被它们糟蹋了。
“中国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现在正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们也希望帮助津巴布韦获得同样的发展和进步”,董如平说。
“津巴布韦是个美丽的国家,那里自然环境真可谓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不想对那里的环境造成任何破坏,所以我们都尽可能减少甚至不施用化肥”,身为安徽农垦领导的程军一直这样倡导使用有机肥料。
董如平说,皖津公司在津的很多土地一租就是99年,如何打理好这些土地,并保护好周边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注重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中国日报非洲版2014年4月10日page19,记者朱立新)
- 上一篇:安徽日报:华阳河农场规模经营增效益
- 下一篇:中国改革报:安徽农垦茶场全面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