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不息。战争的规模由小发展到大;战争的地域由平原发展到山地、河川、湖沼地带。作战的类型,虽然仍以车战为主,但也发展了步战,出现了水战,还孕育了骑战;使用的兵器,则逐渐由铜兵器发展到铁兵器。
在春秋前期,大国如齐、晋、秦等,兵力一般约30000人;到春秋末期,兵力增加到100000人左右。据《孙子兵法》的论述:“凡兴师十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也就是说,100000人的军队出征作战,将至少影响700000家的农户不能正常生产。大国国君再穷兵黩武,扩军也不能不受国力经济的制约,100000差不多到顶了。
各国的常备军队,一般都有三种类型:一是国君直接统辖的国家军队,平时驻于国都,是对外作战的主力;二是设在边疆县、郡的邑兵,主要防守边疆战略要地;三是由王族、公族成员及奴隶中选拔出来武士组成的“家兵”,平时保卫公室,战时成为近卫部队,他们人数虽不多,却是战斗力最强的精锐,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厉公和楚共王登巢车窥阵,就特别注意对方的这支力量。
军队的统帅,在春秋前期的中原国家,就是国君本人;但中原以外的秦、楚、吴、越,平时由司马管理军政、军赋,发生战争则临时任命统军将帅,战争结束后即撤销指挥权。这后一种做法显然有利于作战取胜,因为国君不一定擅长军事,还不如“出军命将”,让有能力才干的将领当统帅。所以到春秋后期,各国都这么做了。
春秋正式出现了“军”的军队编制。“军”原来写法是“冂”里面一个“车”,表示以战车为主的军队临时驻屯,冂为土垒,下面的阙口为营门,中间停放着战车。以后“军”逐渐发展为军队的泛称。到春秋,就成为军队战斗序列的最高单位名称了。
各国设置军的编制,为指挥方便,大都是三个军,左军、中军、右军,或上军、中军、下军。三军中以中军地位最高。只有楚国因为尚左,所以左军地位最高,鄢陵之战中楚就以令尹子重为左军主将;但指挥机构却宜放在中军,楚军元帅司马子反就在中军。
从作战类型说,春秋仍以车战为主,所以战车的作用相当重要。西周时战车只有一种,除战车外,另有一种装载粮草、器械等的辎重车。春秋时除仍用辎重车外,已将战车分为两类:轻车与重车。
所谓轻车,是执行进攻任务的战车。它构造轻便,机动性强,所以也称驰车、攻车或武车。轻车是战车的主要车种。开云入口
重车则既能运载一定数量的后勤物资,又能和轻车一起行动,执行防御任务---当部队宿营或为避免不利作战时,可以将重车围成一圈,组成营阵;士兵能借着重车的掩蔽施放弓箭,阻止敌军战车的冲击。这种车上面有皮革覆盖,起盾的作用;宿营时当帐屋,里面可睡人,所以也称革车。
战车中有一种比较特殊,是元帅和各军主将所乘的指挥车,称为“戎车”,或“元戎”车上有金、鼓、旗、铃等指挥器械。击鼓是进,重击则攻;鸣金是止,重鸣则退。铃用以传令。旗则指示方向,旗向左部队亦左,旗向右部队亦右。

春秋时期战车人员的编制方式,和西周一样,车兵加步兵,但具体人数不同:西周每乘也就是一辆战车配备25人;春秋初增加了一倍,每乘50人;春秋中、后期每乘增加到75人,(但楚国增加到100人),但车上甲士仍只有3人,72人是车下的步兵。重车每辆25人,其中管炊事的10人,护修装具、挽马饲养、砍柴担水兼修战车兵器各5人。
由于冶金和铸造技术的发展,春秋时铜兵器质量比西周更胜一筹。春秋铜剑的剑体,是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嵌铸而成的:剑的两锷含锡高,含铅很少,所以硬度高,有利砍刺;剑的中脊含锡低,含铅较多,所以韧性强,不易折断。近年新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锋刃锐利,剑身布满暗纹。它的基体是锡青铜,暗纹则是锡、铜、铁的合金,剑身还含有微量的镍,达到了极高的冶铸水平。
人类炼铁技术的发展,一般有熟铁,生铁,钢铁三个阶段。我国春秋时期已普遍有了生铁,并且进入了钢铁阶段,而此时欧洲还只处在熟铁阶段,直到公元10世纪后才使用生铁,比中国至少迟了1600年。铁比铜更硬而且韧,特别是钢铁,最宜制造兵器。著名的宝剑干将、莫邪,就是钢铁宝剑。春秋时期的钢铁兵器,其锋利和坚韧都是以前所从来没有过的。
春秋时期虽征战不息,但总体的生产水平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冶金铸造更是有了质的发展。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才出现了正式的军队编制。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