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青铜器,是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国古文明起源的商周,到春秋争霸的战国,涌现出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盘和大型的随县编钟群,以至大量的礼器、日用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精美的名器,皆是当时良好的青铜铸造技术所造就的开云APP。
中国,是世界上铁器和青铜器发明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时的中国,已经在红铜冶铸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铜铸造技术,可以非常熟练地掌握和综合利用浑铸、分铸、失蜡法、锡焊、铜焊的铸造技法,于冶铸工艺技术一道上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镇国重器,早前称司母戊大方鼎,后经过校正,改为后母戊方鼎。
《考工记》有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段记载正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认识到合金成分与青铜的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定量地控制铜锡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异,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合金。也正是对于青铜铸造技术的理解,才能使中国青铜器时代绵延一千五百余年。
▲商夏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精美,栩栩如生。
除了先进高超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时代,古中国已经掌握了块炼铁技术,开始向铁器时代迈进。所谓块炼铁,即是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将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海绵铁,再经锻打成的铁块。所使用的一般为地炉、平地筑炉和竖炉3种。
▲掌握块炼铁技术不久后,当时的工匠就已经可以炼出含碳2%以上的液态生铁,并能将之铸成工具。
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脱碳、热处理技术方法,发明了韧性铸铁。战国后期,又发明了可重复使用的“铁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铁制成的铸造金属器物的空腹器。西汉时期,在石墨黏土坩埚中熔化金属料成为钢水的坩埚炼铁法首次出现,后世的砥洎城,就是以冶铁后废弃的坩锅作为城墙的主要建筑材料,就连日军的炮火都攻不破。
1975年,在郑州附近古荥镇发掘出了冶铁遗址,初步考证为西汉时期前后,场址面积达12万平方米,发掘出两座容积约50立方米,并列的高炉炉基。由此可见,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法的改进,炼铁竖炉规模也在同时进一步扩大。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
西汉时期是冶铁技术飞跃的时期,除了坩埚炼铁法,还发明了一种革命性的铸造技术——“炒钢法”。炒钢即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炒制”成功的产品就称为炒钢。同时,还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就是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主要特点是制炼过程中要反复加热锻打、千锤百炼,《太平经》中载“万锻之,乃成莫邪”。“炒钢”要经过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才能称为“百炼钢”,可见其制作艰难,但这样铸造出的产品性能极好,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许。
▲现代百炼钢技术制作而成的唐刀刀身。
东汉光武帝时,又发明了水力鼓风炉,简称“水排”,相比于欧洲,大约早了1100多年,可见无论是青铜技术还是冶铁技术,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南北朝时期,在古人的基础上,工匠们创造性的发明出了将生铁和熟铁配合到一起加热制作的“灌钢”法,《北齐书·綦母怀文传》称为“宿钢”,后世称为灌钢,又称为团钢。灌钢法的出现完美解决了之前铸造时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更是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灌钢法大大提高了南北朝钢铁的产量,正因如此,进入唐、宋时期后,中国的钢铁农具开始大规模普及,过去的木、石农具都被新兴的钢铁农具所替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中有记载““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军队方面更是大量出产铁制军备,”甲骑具装“便是起源于此。
▲甲骑具装就是人马都配备铠甲的重装骑兵,曾在魏晋南北朝大显神威。

虽然在各种博物馆中,中国古代的钢铁兵器展览不多,更可以说是稀少,但即使如此,通过文献资料和现存的古兵器,我们仍要为其质量和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