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

2023-11-17 阅读次数: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本文作者:断南飞雁

近年来关于古代中外军事方面对比的文章层出不穷,关于东西方铠甲的讨论更是十分热烈,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简单的对东西方甲胄进行一下比较。这里要指出的是我只截取了西方中世纪与中国从南北朝到明朝的历史阶段,以板甲与扎甲为主要对象。开云入口

材料:

甲胄的材料无需多言,自然是钢铁。中国冶炼钢铁多用灌钢法,将生铁和熟铁配合在一起加热,生铁熔点较低,融化后“灌”入熟铁之中,使熟铁渗碳成钢,北朝人綦毋怀文,南朝人黄文庆都是当时有名的冶金家;之后中国人也在不断地对其改进,宋代时将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棍中,以增加接触面积,使碳均匀渗入;明代时又改进出了苏法炼钢,以生熟铁片捆扎投料并不再密封熔炉,增加了生产效率。庞大的钢铁产量使得中国有足够的钢来制甲。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1)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2)

灌钢法

欧洲人的钢铁冶炼就要艰难许多,仅以中世纪末期为例:“1430年,在土法吹炼炉中炼出的熟铁块重约370千克,这个重量到1470年增加到400千克,到15世纪末则达到500-600千克。这种熔炉年产量约40-50吨,约是较原始熔炉产量的3倍”--《技术史》,而且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为了冶炼金属人们不得不大量砍伐森林,这使得木材发生短缺,木炭价格上涨,这制约了钢铁的产量,直到13世纪时西欧大部分铁匠铺中都用上了煤炭。欧洲人在得到熟铁之后还要进行渗碳制钢,但钢材产量和质量均不高,不过北意大利人喜欢从东方阿拉伯人手中进口钢棒,自己再将其折叠、扭曲、反复锻打,可以得到一种相当不错的钢材,就是价格十分昂贵。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3)

工艺:

加工工艺上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反正大家都是用锤子敲,这能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钢铁加工和热处理的学问十分庞杂,古代工匠在没有科学分析手段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先人的经验艰苦摸索,然而古人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4)

西欧中世纪板甲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5)

中国扎甲甲片的制作就有制扎、打扎、粗磨、穿孔、错穴、裁扎、错稜、精磨等等工序,仅以锻造甲扎而言,据《梦溪笔谈·卷十九 器用》记载:“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谓之瘊子甲”,一般黑色金属的冷加工变形量小于60%到70%时,形变量越大,强度性能越好,超过限度则脆性急剧增加,“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的形变量大体上符合这一冷加工硬化规律,在甲扎制好后还要反复髤漆再用皮带编缀。

欧洲工匠制作板甲,先是将大块的甲板锻打出穹面,再经过热处理(就是加热、保温、冷却等操作,但不同的工序、不同的时长、不同的温度就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这主要依赖于制甲匠人的经验),为了加强甲胄防护还会进行渗碳处理,在诸多部件制备好后将其组合。

结构:

扎甲的结构描述起来倒是简单,胸甲部分以上片压下片的方式编缀,而腿裙披膊等活动部分以下片压上片的方式编缀,整个甲胄由兜鍪顿项、身甲披膊、护臂吊腿等部分组成,基本覆盖全身。以宋代步人枪手甲为例,这种重型扎甲约要一千八百枚甲叶,重逾五十斤,而轻装的步人弩手甲也有约一千两百枚甲叶,四十斤重。

板甲最惹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其全面的防护,板甲大致上由护胸、护背、护胫、铁靴、护膝、护肩、上臂护甲、护手、马刺、头盔组成,作为主要部件的板甲护胸和头盔往往具有圆润光滑的弧面,以抵御武器的劈砍直刺。以意大利哥特式板甲为例,其重量基本在20公斤以下,文艺复兴时期铠甲重量增大,但也少有超过25公斤的。

那么说了这么半天,在材料、工艺、结构上都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究竟板甲与扎甲孰优孰劣呢?显然的,在材料与加工工艺相同的情况下,板甲由于其结构的优越性必然能提供更优秀的防护,那么既然整体式的护甲防护强,那么我们是否有过板甲化的尝试呢?

整体化防护的努力: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6)

明光铠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7)

明代全铁甲

首先就是明光铠的出现,南北朝时期的明光铠就是在两当铠的前胸后背各加一对椭圆形的甲片,这种圆弧形的外表和光滑的表面增强了铠甲的防护。中唐之后出现了圆护,即保护腹部的圆形甲片,也就是说此时披明光铠的唐军甲士,从正面看有三块大号甲片,分别护住两胸和腹部。当然也是在中唐之后,山文甲片逐渐取代了两胸的圆护,但腹部的圆护保存了下来,不过外挂圆护保护胸部的做法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明代又流行开来,彼时被称作护心镜。头盔也从魏晋时期的拼接式头盔发展到宋代的整体式头盔,面甲也开始列装,“绍兴四年夏,韩世忠自镇江来朝,所领兵皆具装,以铜为面具。军中戏曰:‘韩太尉铜脸,张太尉铁脸’”--《鸡肋编》。到了明代出现了全铁甲,以数块整体式的甲片保护身体,“其甲片,俱要搭交半寸。每全副约重三十斤为度,太重则不宜矣--《武备要略》”,虽然全铁甲严格讲并不算板甲,不过也是在防护整体化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其实在欧洲人走向板甲的时候,其他地区的人们并没有闲着,或早或晚的都走向了整体化防护的方向,其成果有:奥斯曼的全镜甲、波斯的四镜甲、莫卧儿的千钉甲和中国的全铁甲等等,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欧洲人做的这么绝。

开云电竞:东西方甲胄的简单比较(上篇)(图8)

千钉甲

由于各个国家历史上的各色铠甲其材料与工艺必然不同,对于其防护性能的比较,只能从实战表现中一窥究竟。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