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
编辑|观星
清代汲取了明代官矿政策得不偿失的教训,对冶铁业采取的政策是“听民采取,输税于官”,同时课税也比明代要轻,“虽稍稍税之,而卒不立铁官”。
因此从清初到道光年间近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泽州下辖凤台、阳城两县的冶铁业逐渐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龙头产业与支柱行业。
因为“铁冶炉颇有利,凤台、阳城业此者多”,在铁冶业的带动下,两地铁制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也日趋繁荣。
有清一代,泽州所生产的各种铁货大量销往河南地区,“其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于途”。
当时泽州各地将从事铁业生产及销售的商人称为黑行商人,民间流传着俗语:“黑行兴,百业兴”,“黑行不动,百行无用”。
“铁行兴百业盛”“铁货不走,人们受穷”,“不怕三年大旱,只怕一年不打铁”。
由此可知,冶铁业对泽州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亦可看出铁商的商贸活动在当地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清代,凤台县铁冶业空前发达,“铁冶遍于西南,岁入白金数十万”,其中大阳镇冶铁业技术尤为先进成熟。
镇内冶铁业主要为手工制针业提供原料,由于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抽丝技术,大阳手工制针技术臻于完善,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
镇内勒石于顺治十年(1653年)的《西大阳针翁庙创建碑记》中有载:公中业此者、旧有三、二家,而止今则列肆矣,屈指不能尽。
至工一艺而资以养生,比屋而是辛巳之际,杀人枕藉,而吾乡存活者为多,此业赖耳。
迩以兵火之余,南路经商悉废,其北向者,推此货为首务,日打其缺,价且大踊,成获数倍息,甚有发越于不訾者。
由此可见,大阳制针行业从业人数众多,明末虽遭兵燹摧残,但由于钢针销路广泛,盈利空间大,因此很快就再次兴旺起来。
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阳冶铁业改变了以前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集中生产的冶铁大户。
不仅产量大增,而且冶炼技术提升,同时可以冶炼生、熟铁,形成了完整的制铁体系。在冶铁业的支撑下,大阳制针产业蓬勃发展,乾隆《凤台县志》中已将其列为本县特产。
大阳镇的东、西各建有一座针翁庙。起初,针翁庙是当地祭拜制针行业保护神——针翁的场所,后来随着镇内制售钢针的商号日益增多。
庙内专门成立针翁会作为组织协调钢针加工的行会组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阳镇内集资修缮镇内的针翁庙。
据《补修粧饰针翁庙碑记》所载,镇内从事制贩钢针的商户,计有“泰来号、泰号、吉春号”等共计二十四家参与了捐资。
另据镇内《东大阳针翁庙残碑》所记:(针铺)“计有本镇三十九、上村十、中村五、下村九、南庄口、河东三、湾里三、史村一、张庄一、赵庄一”。可见大阳镇内从事钢针生产的商户数目之多。
大阳赵永昌针店世传手抄残本中有一首《卖针歌》,歌词中写道“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到应天府,北京卖到顺天城。”
据此推断,大阳钢针正是凭借其精湛的做工,经过当地商人之手远销至全国各地。大阳由此成为整个中国的钢针生产、销售中心,也赢得了“九州针都”的美誉。
除了大阳镇外,地处长河流域的凤台县徐庄镇则以生产铁条而闻名四乡,当地制铁技术发达,许多百姓依靠制贩铁条谋生。
随着镇内出售铁条的商户越来越多,“方炉之家出本钱,俱在徐庄镇卖条,攻车之家亦在徐庄镇卖条”。
其他工商业随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徐庄镇逐渐成为长河流域一个大型的商业市镇。
由于该镇是长河流域最大的铁货集散地,铁货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时人誉其为“四十里长河一码头”。
清中叶以后,凤台县南村镇的冶铁业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开始出现集产销于一体的商号。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南村镇西裕村集资修葺了村中的炉神殿,记载此事的《补葺炉神殿碑记》中写道:“窃惟合土范金,规模非有后设,陶冶成器,锤炼悉本先传。窥火候之机缄,功缘人力,参炉中之造化,敬荷神庥”。
显然炉神是当地制铁业所敬奉的行业保护神,碑上所附集资人名单中,捐钱3000文的“魁山号”与捐钱2000文的“新泰号”,应该就是村内从事冶铸生产与买卖的商号。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南村镇冶底村筹资补修村中的老君庙,其中“东泰兴号施钱贰拾柒仟伍佰八十五文,大炉场匠人共施钱柒仟贰佰文”。
据《中国行业神崇拜》一书所载,清代民间的冶铸业、小炉匠都将太上老君视为行业神,显然,东泰兴号也是村中从事冶铸买卖的商号,大炉场的匠人则是村中从事制铁的工匠。
入清以后,阳城县的冶铸业更加发达,“近县二十余里,山皆出矿,设炉熔造,冶人甚夥,又有铸为器者,外贩不绝”。
此期润城镇已成为阳城县的冶铸中心与铁货集散地,本地多有居民专事铁货交易,并由此带动了整个市镇商业经济的发展,“居民开炉鼓铸,以广货殖,商贾辐辏,遂成巨镇”。
乾隆年间,为重修润城东坪玄武庙,润城有两百多个店铺参与捐金修建。
其中与制铁业有关的有聚盛锅店、新盛锅店、西兴锅店、东兴锅店、晋字锅店、西聚锅店六家店铺,据此推断,润城铁锅已成为市场上的一种畅销商品。
除了铁锅外,当地所产的各种铁货,也经商人之手源源不断运往河南。
“铸为器者外贩不绝,从润城起始经周村、岸村、南坡、望头、南岭、冶底,至上犁川、东岭口、天水岭、天井关、晋庙铺、碗城,入河南”,阳城铁货销售之旺由此可略见一斑。
在这些铁制用具中,阳城横河、李疙塔等地铸造的犁镜尤其畅销,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是农耕生产中必需的一种工具。
由于阳城所产犁镜质量上乘,不易磨损,因此有大量外地客商前来订购,“犁面则远商驻买于本境,每年二十万有奇”。
当然,除了外地客商外,阳城本地也有商人经营犁镜生意,晚清年间,阳城横河商人逯陕林先是筹资建立犁炉生产犁镜。
后来又成立“恒升公”商号,“将产的犁镜运往洛阳,销往江南各地和东南亚各国”。清初,高平县的冶铸业虽然不及凤台、阳城两县发达,但也保持了迅速发展的势头。
明末清初高平人毕振姬在其《读盐铁议》一文中详细谈到了生铁、熟铁、钢的制造方法与用途:铁有生熟生铁伐矿炽炭为之,铁成而加薪乃熟。
熟可针、刀、耒耜、锄、攫、口、镰、钉、铺,打作之属利熟,生可礮炮钟口锅铧,铸作之属利生,生熟间为锭,为钢,钢又南北之铁混熔也。
可锯可错可凿,且铸且打之属利生熟。据此可知,当地冶铁技术在清初已十分成熟,不仅可以生产生铁、熟铁、精钢,而且还可以根据其不同属性加工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
嘉庆年间,高平当地冶铸业发达,铁货交易十分繁盛,时人对此评述道:闻之惟金五品,黑金为铁邑之中有炉户,所由来也。智创巧述,冶锤炼,五材具备,资火尤甚。
或圆中规,或方中矩,精巧浑朴,从不相埒。其前民用,则一推之。为之者疾,生之者众,得源泉不竭之道焉,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得通功易事之道焉。
开云电竞
有所为而为之,斯固风俗之一助云尔。从中可以看出,高平生产的各种铁制品工艺水平很高,铁货的生产与交易与当地许多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
而且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颇有助益。正因为如此,“清代,(高平)民用炉条、铁锅、火口、犁铧等行销全国”,其时,高平建宁一带所产铁钉也是极负盛名的商品。
当地镇上有许多商贾大户从事铁货、铁钉买卖,其中最著名的是商人张文榜、张虎榜合股开办的义盛昌、协鑫号两家铁货行。
建宁铁钉的销售路线有二,“一是南送河南新乡、博爱等地,二是北送西火、荫城等地,曾远销全国很多地方”。
当地民间素有“大阳钢针建宁钉”的说法,能与著名的大阳钢针相提并论,也充分说明了建宁铁钉行销范围之广。乾隆年间,沁水当地石井沟一带民间冶铁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勒石于乾隆八年(1743年)的《创建石井沟庙碑记》中出现了四家从事冶铁的商号:“自余公顺号、永盛、三合、协盛四家业铸冶于斯,匠工广众,以光照天,鸟兽之客以消,而业财之事以起”。
从中可以看出,这四家商号虽是初创,但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却相当可观。

到了咸丰年间,据《石井沟桥碑记》所载:“(石井沟)附近多冶炉,东通潞安、泽州,西达平阳诸州郡,山径之间有绝壑,商贾往来者,涉险虞”。
由此可见,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石井沟一带冶铁业已十分繁盛,当地虽然道路崎险,但与潞安、泽州、平阳之间的铁货贸易仍然十分频繁。
同治十三年(1874年),沁水中村镇柳沟村集资修葺村内的老君庙,其中计有遇顺炒号、六顺合、信成兴等十一家制铁商行参与了捐资。
据《柳沟老君庙碑记》所载:“沁邑柳沟村,旧建老君庙一区,东炉行设立章程,每年二月,择日至此,宰猪敬神,清算公项”,据此推测,当地制铁商户已经在老君庙内成立了行会组织。
作为商人自治管理的民间组织,行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处理商业纠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铁业贸易繁荣,商户之间存在商业竞争的事实。
泽州本地冶铸业发达,导致各种铁产品在当地价格十分低廉。清代阳城诗人延君寿在诗歌《打铁花行》中就写道:“并州产铁人所知,吾州产铁贱如泥”。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泽州的铁货商人不断向外展拓市场。大阳商人主营铁针,也兼营其他铁货,经商地域包括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几乎囊括了整个北方地区。
除了商号外,泽州亦有许多个体商贩在各地经营铁货。
如在河南洛阳,勒石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记述了在洛阳地区经商的泽潞商人修建关帝庙的捐资情况。
这其中计有铁商五人,分别是李玉盛捐银167两7钱,宋大顺捐银97两1钱,李兴盛捐银81两4钱,宋统盛捐29两6钱,郭美和捐银22两7钱。

从他们的捐款额度来看,他们应该都是资本有限的中小商人,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当地泽潞商人捐资为关帝庙购买香火地亩。
上述五位商人中有四人再次出现在了捐资名单中。据《山西潞泽众商布施关帝庙香火地亩碑记》所载,铁货商李玉盛、李兴盛、宋大顺、宋统盛、共捐银40两。
晚清银两兑换铜钱的比率变化较大,道光十七年(1837年),“每两(白银)易钱常至二千”,如果按照这个比率折算,泽州铁商捐资最多的大约折合白银15两,最少的约2两。
由此可见,即便到清末,泽州铁货在周边地区尚有一定市场,泽州许多经营铁货的小商人仍然活跃在河南市场。
除了河南地区外,泽州铁货也通过水路大量销往陕西关中地区,甚至以咸阳为中转销往甘陇等地,而“山东市场上的铁及铁制品大部分来自山西、河南,尤以山西泽、潞所产为多”。
这其中“(山东)东部潍县一带甚至沿海的福山、莱阳所需铁货也都来自山西泽潞”。
山东西南部的范县、东平州市场上销售的铁器虽然来自河南怀庆府清化镇一带,但清化镇地处泽州入豫的必经之路,“界连晋省,商贾云集”,是河南的重要商镇之一。

加之“泽州产的煤和铁几乎都在清化镇交易”,所以从清化镇转运山东的铁货应该也是来自泽州。
总之,明清两代泽州的制铁业十分发达,除了与周边地区的铁货贸易外,其辐射范围远至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省。
泽州铁商的商业活动,本质上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其商业行为在客观上加速了泽州地区煤铁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对于当地的经济民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