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昭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中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中,“伟大的发明”怎么可能只有四个呢?“四大发明”只是歪果仁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无数伟大发明的以管窥豹得出的一个组合而已。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于1550年最早提出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后来在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成为“四大发明”。这个VIP组合被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
发明乃物质与非物质人工自然之始创,具备:
1.原创性:发明创造贵在原创,不具备这一条是称不上大发明的;
2.重要性:有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和大发明,其重要性须由其在文明史、科技史上所占地位亦即份量来衡量:
3.功效:这一发明对社会发展、文明进程所起推动作用,在各个时期和地区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与影响等等。下面就来细数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项原创性重大发明。
1.粟作和稻作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北方地区于早期以粟、黍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稻为主,两者都原产于我国,为先民们的主要粮食来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万年大源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5000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经过20世纪60年代、90年代5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93年和1995年的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发掘,在两遗址的上层即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推前了5000年,成为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遗存之一。
稻作农业日后向中国的周边国家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
1973年,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技术堪称世界级的原创性重大发明,是中国稻作的延续。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蚕桑丝织
传说蚕桑丝织是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后人把她奉为蚕神,尊称之为“先蚕”。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技艺之始创是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与黄帝时代相当。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3.琢玉
琢是指对玉的加工制作。观赏手中把玩的玉器,皆为人琢之物。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
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根据设计,对玉料进行加工,即利用各种工具及操作手法,将原始玉料按设计要求加工成最终器物,这一过程称琢玉。今天我们经常将古玉器称为玉雕,但实际上古玉器并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刚玉砂、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碾磨出来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琢玉的材料是水和“解玉砂”,而琢玉的工具则是砣机。砣机由砣和传动装置组成,砣是一种圆形片状物,当它旋转起来后,就可以对解玉砂提供均匀的驱动力。通过砣轮的连续转动带动解玉砂,手持玉料再调整玉料的位置,玉工便可以琢制出各种形状的玉器。
琢的主要工具是砣机,砣机又称“水凳”,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砣机的砣轮带动加水的解玉砂才可以切割打磨玉石,这种运动结构中二者夹着游离状解玉砂才能完成的加工操作,古代称作碾,其操作技法称作碾法。
南宋已有“碾玉沙”一说,如无名氏《百宝总珍集》,宋史金史亦有。碾法是琢玉工艺中的核心技法,《玉作图说》的一、捣沙图说就很明确:“攻玉器具虽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过助石沙之能力耳。”琢玉技法(碾法)的本质就是如何有效的操作砣轮带动解玉砂加工玉石。
这种方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期中国古人的独特创造,是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中探索发明的一项重要的技艺。这一技艺历代相传、续有发展,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灿烂的玉器文化。
4.汉字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一大发明.从原创性、重要性和功效来衡量,汉字可谓中国的第一大发明。
汉字的造字的方法为:
①.发现发明法;
②混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
③仿造发明法(象形);
④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
⑤夸张发明法。
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
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论”者贬低了汉字的发明思想和科学内涵,低估了中华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是:
半坡陶文→东夷骨刻文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5.木结构营造技艺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里居室、作坊、宫殿、庙宇均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以自己特有的影响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木架结构,这一点与欧洲很早就转向砖石建筑的方向截然不同。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专门就此分析中国人的自然生灭观念,他认为中国人的内心始终秉承自然更换的观念,房屋如同人的衣服、交通用的车辆一样,都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更换的。因此中国人并不力求房屋建筑永世长存,即便遇上天灾人祸,房屋遭毁,他们也觉得这是冥冥中注定,并不怪罪木材的无法永恒。
另外一些说法是以中国阴阳五行解释木材的意义:在五行中,木为生命象征,故供人起居的建筑应以“木”为根本。而“土”则为永固的象征,因此入土为安,地下陵墓以砖石砌筑。砖石建筑是绝少用于地面建筑的。佛塔是采用砖石结构较多的建筑类型,但塔本身就是“坟冢”的意思,因此以砖石修建。
木材相对于石材而言有一些弱点,比如坚固性和耐久性较差、尺寸受树木本身的限制等。
但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充分发挥了木材柔性好的优势,以柔克刚,建立了与木材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体系。不但建造了大规模的建筑单体,而且其中还有一些“长寿”的建筑保留至今。
用木材筑就的单体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的基本单元,从外观形式上可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独特而硕大的屋顶最惹人注目,它们拥有优美的曲线,正如《诗经》所描述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如同优雅的大鸟落脚此地,令人产生愉悦之感。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术探索中,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标志。高大的台基与优美曲线的屋顶更多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静谧气质。
数千年来,中国人学会了在木结构当中发现美,并有意识地欣赏和提炼,使之长存。除了三段式的大轮廓外,单体建筑上还有更多中间层次和细部。
房屋的屋身是由柱梁、墙体、门窗等几部分组成的,柱头上部还有一组组斗栱,屋檐之下则跳动排列着一支支飞椽。屋顶上的细部同样丰富多彩,屋脊线脚丰富,瓦垄节奏明快,而瓦当勾头、仙人走兽更是充分使用动植物题材,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在中国哲学中,木材是生生不息、轮回永生的象征,因此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一直延续了七千余年。
6.青铜冶炼铸术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中国的青铜冶炼铸术具有原创性的井巷木结构支护、竖炉、“硫化矿——冰铜——铜”冶炼工艺、分铸法、失模法等技艺均由先秦矿师和铸师率先发明,为创建位居世界前列的灿烂的商周青铜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7.十进位值记数法
逢十进位、以所在位置定该数之值,称作十进位值记数法。
中国在春秋时期已用十进位值制记数和作四则运算。这是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内的一项原创性重大发明。
8.以生铁为本的钢铁技术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我国就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比西方要早二千年。中国很早就能炼生铁,西方在公元14世纪前只能炼熟铁,不能炼生铁。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和西方迥然不同的钢铁冶炼技艺体系,由此创造了辉煌的铁器时代与钢铁文明。诸如铁范铸造、铸铁柔化术、炒铁、灌钢等,为战国至近古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技术、物质基础。
9. 中式烹调术和豆腐
中式烹调术在炊具、技法、菜式、餐具等方面都与西方大异其趣。诸如用铁锅炒菜,用筷子进食,至为丰富和色香味俱全的各色面食点心、八大菜系、素席、药膳等等,彰显着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独创、卓越与精致。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候偶然中始创豆腐术。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进了农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
据《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
10.中医
作为世界两大医学体系之一的中医被誉称为歧黄之道.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整体观念;
②辨证论治。
中医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中华民族的宝库,数千年来和藏医、蒙医等一道为国人的健康、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11.髹饰
髹饰是漆艺的古称。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是漆艺的最早专著。
中国是漆树的原生地,是从一种呈羽状复叶的落叶乔木,漆树身上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即为“漆”,呈乳灰色,接触到空气后会氧化,逐渐变黑并坚硬起来,具有防腐、耐酸、耐碱、抗沸水、绝缘等特点,对人体无害。如再加入可以入漆的颜料,它就变成了各种可以涂刷的色漆,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它发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光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用漆装饰和保护器物。
战国漆器已有很高水平,汉代设漆官专司其事,所制器物为世所珍重,髹饰衍生出夹纻、剔红、脱胎、镶嵌等品种,通过雕填、镶嵌、彩绘、脱胎、髹饰等手段就可以制成各种精致、美观的漆艺品,并传播到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开云APP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30428330
开云电竞 开云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