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茶三香”

铁观音的“一茶三香”指的是: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
这是“行业专家”们制定出来的铁观音三大类行业国标。
清香型铁观音:是指铁观音初制完成(毛茶,由茶农完成),经过挑梗、筛选之后的产品。称之为“生铁”,安溪人习惯称之为“生茶”
浓香型是“生茶”通过再次烘焙而成的产品,就是通常所说的“浓香型”熟铁,因为烘焙温度明显高于初制过程,所以香气挥发,碳水化合物发生醇化醛化碳化等反应,汤色变深,口感变浓,香气变低。
陈香型也出了国标,简而言之,五年以上就算是陈香型了
以上三个大类都有行业标准,貌似把铁观音囊括进去了。
遗憾的是,有一类茶叶个性鲜明,风味醇爽,广受欢迎,却被遗漏了,尚未出台行业国标,这就是:韵香型熟铁(2-4分火熟铁)。如果归为“浓香型”,似乎有点牵强。
轻焙火(约3分火)叫做“韵香”,中焙火约6分火称为“浓香型”,九分火称为“炭味”,十分火就是木炭了,不管几分火都算是熟铁。有人把碳焙,炭烧与炭味,混为一谈。碳焙是动词,指用炭来烘焙,也可能是轻焙的,但碳焙估计比较好听,很多安溪人就把六分火以上称为“碳焙”。炭味是名词,但很多人搞混了,认为一个样。
在安溪,熟茶就三种:韵香型,浓香型,碳焙/炭味型。这是民间说法。如果你问安溪人碳焙与炭味的区别,会把安溪人问晕了:啥?碳焙不就等于炭味吗?
至于浓香型,外地的茶友也会想当然的认为是“又浓又香”。其实不然。偏偏安溪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把浓香型等同于六分火以上的熟铁,事实上,浓香型熟铁只是浓而不香,为了避免茶友这方面(又浓又香)的想象,天福干脆不说浓香型,说是“浓味型”。我实习的时候,店长顺口说浓香型,品管主任就很耐心纠正说是“浓味型”。

而“行家”们制定出来的铁观音三大类行业国标,也是按照“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三类的。浓香型就是安溪人指的味道浓的熟铁,5-9分火的,包含“浓香型与炭味”,也就是天福的“浓味型”。但把韵香型漏了,韵香型确有其物,也被广泛认可,但没有行业国标。
所以天福最早打出来的人参乌龙茶王编号“103”“105”'“109”,也就是三分火,五分火,九分火的意思。

至于韵味型和韵香型有何区别?首先,请不要和安溪人考辩词意,安溪人也是很随意的一会儿韵味型一会儿韵香型,都是一样的,在安溪人看来韵味型=韵香型,都是“半生不熟”的意思。
但偏偏也要给它们做个区分:
韵味型是生铁,是那种发酵比较重的,没复火的,韵味足,回甘强的,依照传统制作工艺做成的茶叶,这样的茶叶倒是符合又浓又香的特点。
韵香型是属于轻熟铁,复焙的温度低,时间短,约为3分火,口感介于生铁与熟铁之间,说白了就是轻焙火,口感独特,醇度好,既无青味,又无火气、炭味,有一部分茶友也很喜欢,认为这就是“传统味”“古早味”,其实不然。
至于浓香型,安溪人也是一会儿浓香型一会儿炭味一会儿碳焙,这些也是混为一谈,也是同一回事,安溪人习惯称熟茶,不习惯称“熟铁”。所以,在安溪人看来,熟茶=熟铁=浓香型=浓香型熟铁=炭味=碳焙,够简单够粗暴吧?
至于什么是浓味型?那是天福的玩意,本地话说起来拗口,没这东西。
铁观音的绵绵回甘,以及兰花香。有时候有,有时候根本捕捉不到(只有淡淡青涩味甚至树叶渣子味)。这就是铁观音的难言之处。
铁观音成分复杂,不是单一物质。如果是糖,盐,就简单了,今天是这个味,明天也是这个味,浓也是这个味,淡也是这个味。
喝铁观音,味觉状态也是不稳定的,所以试茶时,我必须要有参照物。
饭前喝铁观音与饭后喝铁观音,绝对味道不同。我说的味觉状态:主要是味蕾的灵敏度与偏好性不同。
铁观音的“一茶三香”指的是: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
这是“行业专家”们制定出来的铁观音三大类行业国标。
清香型铁观音:是指铁观音初制完成(毛茶,由茶农完成),经过挑梗、筛选之后的产品。老林称之为“生铁”,安溪人习惯称之为“生茶”
浓香型是“生茶”通过再次烘焙而成的产品,就是通常所说的“浓香型”熟铁,因为烘焙温度明显高于初制过程,所以香气挥发,碳水化合物发生醇化醛化碳化等反应,汤色变深,口感变浓,香气变低开云平台。
陈香型也出了国标,简而言之,五年以上就算是陈香型了
以上三个大类都有行业标准,貌似把铁观音囊括进去了。
遗憾的是,有一类茶叶个性鲜明,风味醇爽,广受欢迎,却被遗漏了,尚未出台行业国标,这就是:韵香型熟铁(2-4分火熟铁)。如果归为“浓香型”,似乎有点牵强。
轻焙火(约3分火)叫做“韵香”,中焙火约6分火称为“浓香型”,九分火称为“炭味”,十分火就是木炭了,
开云电竞